混合离子储能材料及器件的产业化(预披露)
混合离子储能材料及器件的产业化
一、成果基本信息
成果基本信息 | 成果名称 | 混合离子储能材料及器件的产业化 |
成果所属单位 | 铜仁学院 | |
成果所属领域 | 新材料 | |
成果关键词 | 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能源存储;水系电池 | |
成果所属学科 | 材料学 | |
交易方式 | 面议 |
二、成果简介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资源丰富、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器件。自2021年开始,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4万元/吨暴涨至现在的50万元/吨,而钠电原材料碳酸钠仅为3000元/吨,因此钠离子相关储能器件具有了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铜仁学院杨应昌教授团队自2012年开始从事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铜仁学院,近年来结合铜仁具有丰富锰矿资源的优势,于2018年于万山经开区成立研究院(承载公司:贵州源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以锰氧化物为原材料,开发出了高效低成本的水系钠离子电池用层状钠锰氧化物合成方法,该材料具有较大的层间距,达0.7 nm,结构稳定、充放电过程无锰溶解、比容量可达110 mAh/g、循环10000次比容量几乎不衰减,且一吨产品成本仅2.1万元。基于此,进一步开发出了安全性高、环保的水系钠离子电池系统,且成本低至0.25元/Wh,远低于铅酸电池(0.4元/Wh)。该电池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通讯基站、充电站、家庭储能、电网储能、公交系统和无铅化低速电动车等各级别的储能系统。为实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与罗兴怀、卿小敏等合伙人于2022年4月在深圳成立了深圳为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专利及技术转让至该公司进行产业孵化;基于该产品于今年六月份获湖南湾田集团、萃英投资两千万元A轮融资;同时,研究院搬迁至碧江区产教融合中心;十月份已于铜仁、深圳分别投入了两千、三千万元建成了钠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中试线,同时完成了数千万元A 轮融资。
三、成果转化预期:2023年3月23日,在深圳召开的2023粤黔产业协作大会上,深圳为方能源与贵州正式签约,公司将分三期在贵州落地钠离子电芯及正极材料量产线。其中一期将建设钠电正极材料2万吨、电芯2GWh;二期将建设钠电正极材料10万吨、电芯10GWh,年产值超100亿元;三期项目最终建设一个年产20GWh(吉瓦时)电芯和年产20万吨级的钠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年产值超200亿元。一期项目将于今年5月动工,预计2023年12月完成,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个以上,年产值超30亿元,年上缴利税超2.5亿元,并带来产业链条上多家相关企业入驻铜仁,具有极强的磁吸效应。
四、前期已转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解决就业90人,公司目前处于中试及产品适用阶段,即将量产。
特别声明
1.本公告仅对成果进行推介,接受意向方咨询与洽谈,以上介绍中的内容仅供参考。
2.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通过自身网站及相关媒体发布的项目信息并不构成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对任何项目的任何交易建议。意向方应不依赖于已披露的上述信息并自行对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和充分了解。
项目联系人 :赵经理
联 系 电 话:15085914974